羔羊大腸桿菌病的診治與免疫

羔羊大腸桿菌病的診治與免疫
王 勇
(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友誼農場第四管理區畜牧站,黑龍江雙鴨山155804)
摘要:羔羊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桿菌所引起的一種傳染病,正常情況下該茵并不致病,但當個別羔羊由于某種原因而抵抗力降低時,就會趁機侵入組織。一旦侵入組織之后,個別菌株的毒力增強,對同類動物有病原性,以至感染健康羔羊而發病。該病在我國北部牧區相對較為常發,本病以急性敗血癥的形式出現,死亡率高。
1 流行病學
患病的多為3~8個月齡的綿羊羔和山羊羔,1周歲以上的綿羊和山羊很少患病。每年6~7月份開始發生此病,初期散發,后來發病的頭數逐漸增加,8~9月份達到最高峰,羊群中有大量羔羊死亡,10~11月份以后自行停息。在自然條件下此病如何傳染還不清楚,根據現地觀察,健康羊群與病羊群共同使用水源和牧場,可以促使本病傳播。在實驗室條件下,綿羊口服5mL大腸桿菌培養物不發病,但皮下注射或在劃傷的皮膚上涂抹培養物時,則發生典型疾病和死亡。根據以上臨床實際情況分析,本病可能是由傷口感染的。但也不能排除消化道感染的可能性??梢酝茰y,在自熱條件下,病菌可能存在于羊舍內或草場上,如果皮膚有傷口,或采食帶刺的草料而使胃腸受傷,或由于其他原因而削弱胃腸的抵抗力時,病菌就可以趁機侵入。
2. 臨床癥狀
在自然條件下,發病非常迅速,往往在放牧羊群內突然發現死羔。發病較慢的病羔,則多在放牧時落在羊群之后,呆立不動,精神萎頓,呼吸困難,口鼻流出清亮的黏性液體,眼結膜潮紅。少數病羔排出帶血的稀糞。臨死時,腹部膨脹,肛門突出,口腔及鼻孔黏膜發紺。通常在癥狀出現后1~4h死亡,慢的則在6~12h死亡。發病后未見有恢復的[養殖網:www.novmv.com/]。
3 病理變化
主要的病理變化是消化道有顯著的炎癥,即第一和第二胃黏膜脫落,第四胃、十二指腸及小腸中段發生嚴重的充血及出血等,但也有極少數病例腸道不發生炎癥。血液常呈紅紫色,心內膜下常有出血現象。胸縱膈淋巴結嚴重充血及出血,腸系膜淋巴結有少數顯著充血,小腸淋巴濾泡有明顯充血。肺有顯著充血、出血及水腫,支氣管充滿氣泡,黏膜明顯充血。腎皮質部有顯著充血或濁腫,常呈紫色,但不軟爛。膀胱及尿道一般是正常的。肝充血,腫脹明顯,質脆,呈紫色。脾沒有任何肉眼可見的病變。
4診斷
可根據前述的癥狀和病理變化病結合細菌學檢驗進行診斷。做細菌學檢驗時,可取心血和肝組織涂片,在顯微鏡下檢查,很容易看到大腸桿菌。如果條件許可,也可取心血和肝組織接種于培養基中進行分離培養,于37℃培養12~16h,即有大量大腸桿菌生長。
本病的癥狀和病理變化為羊快疫和猝狙很相似,其主要不同點如下:①本病的受害家畜多為8個月齡以內的羔羊,1周歲以上的羊患病的極少,而羊快疫及羊猝狙則不受年齡的限制。②在羊快疫,于肝組織的觸片中可看到線條樣的革蘭氏陽性桿菌,以肝組織做厭氣培養時有梭菌生長。而在本病,肝組織涂片僅能看到革蘭氏陰性桿菌,厭氣培養時沒有梭菌生長。在羊猝狙病羊腸內容物中含有毒素,本病患羊則沒有。
5 防治措施
由于患有本病的羊死亡迅速,而且在病到前不易發現癥狀,所以治療沒有實用意義。在防治措施方面,可根據現地觀察,共同使用水源和牧場可以促使本病的傳播,因此健康羊群應避免與病羊共同使用水源和牧場。除消毒隔離等措施外還要注射菌苗,多年來的經驗證明,在發病地區使用菌苗以后,本病很快停止發生。
6 免疫
羔羊在自然條件下是否有免疫力,現在還不清楚,但1歲以上的綿羊,對本病有堅強的抵抗力。用滅活菌苗進行人工免疫有很好的效果。據報道,曾有專家以加溫殺死的菌苗和福爾馬林殺死的菌苗分別對羔羊進行人工免疫試驗時,發現這2種菌苗均能產生較強的免疫力。從0. 25mL的菌苗皮下注射于羔羊,最少能抵抗6個致死量的病原菌的攻擊,注射ImL福爾馬林滅活菌苗的羔羊,在5個月以內對人工感染可全部獲得保護。因為本病僅發生于3~8個月的羔羊,有5個月免疫期已符合實際需要。福爾馬林滅活菌苗在室溫保存2年半仍然有效。
當羊群中暴發本病時,以福爾馬林滅活菌苗作應急預防注射收效很大。據報道,當某地暴發此病時,曾以此種菌苗在5個發病羊群中注射羔羊,并留下約有100頭不注射,以供對照。注射后第二天,在發病羊群中不再發現病羊,但在對照羊群中仍陸續有羔羊死亡。注射后10天,以對照群死羊的血液接種3頭注射過菌苗的羔羊,均安全耐過,而接種同量血液與未注射過菌苗的羔羊則迅速發病死亡,充分說明了菌苗的免疫效力。注射福爾馬林滅活菌苗后發熱、跛行、不采食,但經過24~48h即恢復常態。此菌苗后在疫區得到廣泛使用,根據多年的觀察,還未發現過發病羊群在注射此苗之后仍有發病的報道。